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5000年前的碳化稻和碳化粟,来自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屈家岭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发行的第一套粮油面票,将当代人对粮油消费的记忆带回到几十年前;全长7米的明代木榨榨油机,讲述传统木榨榨油生产技艺。9月17日,中国粮油学会启动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来自学会和武汉轻工大学的专家参观中国唯一一座油脂博物馆,解读中国油脂发展历史和文化。
展馆内还原新中国成立初,居民排队购买猪肉的情景。 记者陈玲 摄
中国油脂博物馆是由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和武汉轻工大学共建共管的一座高质量、高水平的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油脂博物馆。博物馆筹建于2016年4月,2021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在位于武汉轻工大学校内的博物馆周围,向日葵、油牡丹、油茶树、芝麻等油料作物将博物馆四周包围。记者看到,博物馆内与中国油脂历史、文化相关的藏品丰富,包括各式油灯和古色古香的明代木榨榨油机,还有各种现代榨油机器。
观众参观木榨榨油机。 记者陈玲 摄
博物馆负责人王丽英介绍,中国油脂博物馆目前共有藏品8000余件,其中铜器、瓷器、陶器、石器、木器等300余件,粮油票4000余枚,火花2800余盒,文献近1000册,另有油料标本、作物及油品近1000种。博物馆设有古代油脂、近现代的油脂工业、油脂行业名家简介、油脂学会名校名企、油脂科技及粮油安全、企业油品等展区。
博物馆内,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碳化稻和碳化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虽然只是芝麻大小的黑色颗粒,但它们代表着新石器时代作为南方主要经济作物的稻米和北方主要经济作物的小米已经在屈家岭开始种植了,“说明当时我们农业的经济作物已经多样化了,所以它的意义非常的重大。”王丽英说。
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粮油票展区。记者陈玲 摄
博物馆内还展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粮油面票。其中,北京1993年500克面票、上海1966年四两油票、陕西1972年三市两油票、宜昌1984年二市两油票等这些小小的粮油面票,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
“当年油脂是凭票供应,每个人每个月只有5两,非常苦,但是现在中国人已经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油脂,我们应该感到很幸福。”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何东平教授说。
据统计,自2021年10月开馆以来,中国油脂博物馆对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每年开放300余天,迄今已接待参观者30000人次。
(审稿人:湖中泽)